推介卢震博士论文:引滦入津工程中的铁道兵
谁来施工:隧洞施工队伍的确定
考虑到引滦入津工程项目众多,任务十分艰巨,引滦筹备组决定向有关施工单位做摸底调查,了解这些施工单位的组织管理水平、施工队伍素质、技术设备能力及施工信誉等,以便能更好地按工程的特点、要求,把任务适当地分配给施工单位。
其中凿山开洞是诸多施工项目中任务最为艰巨的。
据参加引滦入津工程的铁道兵八师师长刘敏回忆:“李瑞环同志运筹帷幄,科学预测,组织一班人马精心研究,最后决定请调部队来承担开凿引水隧洞的重任。”这一点得到了李瑞环的证实。李瑞环说,他领导施工有个秘诀,就是遇到困难找军队。他风趣地说:“北京卫戍区、铁道兵、工程兵,都曾解过我的难,救过我的驾。这一次,又是解放军参战,把天津救活了。”
而在决策过程中,对于由谁来参加隧洞工程,水利部事实上曾有过不同的建议。关于施工问题,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在津曾提议“由水利部基建工程兵419支队打隧洞”,并表示“10公里隧洞听铁道兵说一年半可搞完,估计是完不了的”。
1981年5月28日,水利部基建工程兵和61支队曾致函要求承建隧洞施工任务。在信函中,他们指出:“天津把隧洞的施工任务委托给铁道兵施工是不合适的,并介绍了他们承担这项工程的优越条件。”他们认为,这项工程由他们承担,可以做到“确保质量,节省投资,保证工期,同各方面的矛盾也少”。
对于由水利部61支队参与隧洞施工一事,除了61支队的毛遂自荐,水利部亦认为由61支队施工较为有利。
对于水利部的意见,天津市政府予以了认真对待。事实上,天津市政府对于“由谁来施工”这一问题也早有自己的考虑。对于选择哪一支部队开展施工,现有材料显示,天津市政府一开始想到的是铁道兵部队。
这背后的原因,铁八师师长刘敏有过解释:“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每每遇到困难,部队都是挺身而出,冲锋陷阵,我部1976年在天津参加抗震救灾,营救遇难群众,修建临时住房,抢修天津碱厂盐场,曾给天津人民留下深刻印象,而且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几十年都是与隧洞河流打交道。”对于刘敏的解释,其他亲历者在采访时亦有所提及。
比如,铁道兵八师40团机关宣传干部王超英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候天津市政府对铁道兵是有感情的,铁道兵对天津人民也是有感情的。而且铁八师部分机关已经在天津了。所以,李瑞环还是希望铁八师来干。”
另外,铁道兵八师38团连队指导员张明泉在采访时进一步补充说:“铁八师是比较善于开凿隧洞的,打隧洞是铁八师的强项。过去很多难以开凿的隧道,由铁八师承担得比较多。”
但除了以上因素之外,事实上更为深入地看,主要还是铁道兵部队体现出来的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打动”了天津市政府。
被天津市政府看好的铁道兵部队事实上是一支极具传奇色彩的部队。以铁八师为例,其前身是独立桥梁团。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这支部队曾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日夜抢修、抢建铁路,战胜了敌人的空中优势和洪水灾害,打破封锁,保证了前线作战,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美国第8集团军军长范弗里特曾坦言:“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道兵部队依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辉煌的履历背后,铁道兵部队实质上又是一支劳动大军。他们长年累月在偏僻、荒凉、人烟稀少的地方凿洞、修路和架桥,条件极其艰苦。叶剑英元帅曾对此给予高度评价:“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在危急关头,铁道兵身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无疑是“引滦入津”凿山开洞所亟需的。
但有趣的是,现有材料虽然显示,一开始天津市政府经过铁道兵部队与61支队的比较后,决定由铁道兵一家施工,但是当李瑞环决定由铁道兵施工后不久,他就希望再拉一支部队与铁道兵部队并肩施工。这支部队就是和铁道兵曾一起参与天津抗震救灾的北京部队驻津部队。
对于为何要再拉一支部队同时参与施工,李瑞环给出的理由是:“有个对立面好些,可以加快进度。”这一说法恰好体现了李瑞环一贯在决策中善于运用辩证法,把矛盾斗争转化为推动事物前进的动力的特点。
至于李瑞环是如何与驻津部队取得联系的,据驻津部队某营营长王小京回忆:“当时我是52859部队的营长,我们部队在请战书上写道:驻守天津多年来,部队一直想为天津人民办点亟待解决的好事,这对贯彻(十一届)六中全会精神,改善军政军民关系和加强团结是大有好处的。天津的大工程,我们一定要承担。”
北京军区党委收到部队引滦施工的请战书后,同意了部队主动请战的请求。据驻津部队首长阎同茂回忆,北京军区在接到天津驻军的报告后,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对引滦工程就表示了支持态度。除此之外,驻津部队副军长王嘉祥还专门提到当时部队有密切军民关系的考虑。
在驻津部队下定决心参加引滦后,副师长左尔文于1981年9月18日前往天津受领“引滦入津”施工任务。左尔文回部队后,立即向师党委汇报了受领任务的经过。师党委对其表态表示赞同,并指定其主管工程。在得到部队首长一致支持表态后,总指挥李瑞环找铁八师师长刘敏商量,把引滦隧洞割出一段,约四分之一,给了这个步兵师。
在天津市政府与两支部队基本商定后,1981年9月23日天津市政府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作出决议,决定隧洞工程由铁八师、六十六军(驻津部队)共同承担:2.4公里隧洞至横河由66军承担,铁八师承担5.6公里隧洞,1.7公里涵管。
对于上述天津市政府最终敲定的施工人选,材料显示,中央对此颇为满意。1981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一次座谈会上表态说:“中央把这个任务交给天津完成,中央很放心;天津又把主要隧洞任务交给军队完成,这就更可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