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整理编辑/徐英
图片摄影/张建军提供
图文整理编辑/徐英
铁道兵 20世纪60年代初,铁道兵长年奋战在人烟稀少条件艰苦的偏僻地区,指战员在施工中付出了巨大体力,但却常常吃不饱吃不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62年,铁道兵决定抽调3%一一5%的兵员从事农副业生产。同年春,铁道兵9师43团(3351)奉命开赴黑龙江嫩江县和内蒙莫旗境内开荒种植21万亩,当年秋收粮食1660多万斤,不仅解决了施工部队吃不饱的问题,而且还上交国库60多万斤。1964年,嫩林(嫩江至大兴安岭林区)铁路由铁道兵3、6、9师开始修建。自嫩江至大杨树铁道两侧的15万亩荒地划拨给3、6、9师开垦种植,由各师各抽调3个建制连和部分机械人员,同时组建场部和1个机耕队,共1个营的兵员成立各自的农场。分别驻达尔滨车站东侧、前达尔滨车站东侧和巴彦(现红彦)车站西侧开荒种粮。依次称3002(3师),(6师)、(9师)部队农场。以后又将巴彦车站东侧的5万亩荒地划拨给铁4师开垦,并由该师抽调1个营的兵员,建立6121部队农场,驻车站东侧。再由铁14师抽调2个建制连,在小黑山车站东侧开荒,称3004部队农场(后撤并入9师43团2营),统一由铁道兵东北指挥部(驻加格达奇)代管。总耕种面积40余万亩,投入兵员最多时达11000人。
1969年6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嫩江组建了铁道兵"五七"农场,一年后改为铁道兵东北农场(正师,代号总字541部队),对铁道兵各师农场统一领导,由原9师师长、时任铁道兵东北指挥部副司令的田仁明兼首任场长。下设司、政、后三大部,辖1个建制团,5个分场,和特务、机械、修理、汽车、仓库、副业、医院、教导队等11个直属队。9师43团建制名称不变,3、4、6、9、14师农场依次改称东北农场一、二、三、四、五分场。分场配正副场长政委,下设作训指挥、军务管理、政工文秘、生产和机械技术及油材料、卫生所、放影、通信和炊事班,后增设军需、粮管、学校等职能办,以后高配为股、科、处。期间,铁道兵机关、学校和工厂的部分干部职工子女,也奔赴农场锻炼,成为知识青年,他们也为农场的建设与发展贡献了力量,其中有的还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1977年初再次整编,43团团部和农场两机关合并(仍为正师,原43团团长王振宗、政委邢玉堂分别升任东北农场场长和政委。43团所辖的1、2、3、4营名称不变,二分场(三分场)、四分场、和一分场分别改称5、6、7、8营。每个营5个连队,5至8营的原连队番号从此更改为21至40连。如四分场原21分队(9师42团11连)改为31连,2营9连调入7营为32连,原31分队(9师44团11连)改为33连,原36分队(9师45团16连)改为34连,机修连改为35连。后来又在良田附近新建42连,由7营领导(后撤销)。整编后,各分场军政首长称谓随之改变。期间,在嫩江还建起了浸油厂、制酒厂和面粉加工厂,又先后在辽宁省盘锦县新组建盘山农场,负责种植水稻,在嫩江县卧都河新建第九场,在海南和湖北新建两个水稻繁育基地(后均撤销)。1979年6月,铁道兵东北农场改称铁道兵嫩江基地(代号89122部队),场长改称主任。总兵员8000余人,土地多达50余万亩,年总产量达1亿多斤,年人均产粮14000斤,嫩江基地已是当时全军最大规模的半机械化农场。
1984年,铁道兵东北农场改隶总后勤部领导,改称总后勤部嫩江基地(代号59196部队,仍为正师级编制)。 1988年,又将营更名为场 (团级),连队更名为中队(营级),连长改称中队长,指导员改称教导员,各排为分队。
2001年1日14日,嫩江基地整体移交给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名称为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嫩江基地(厅级)。2002年底,留下的全体军人脱下戎装,变为职工。
铁道兵东北农场每年收获的小麦大豆,源源不断地补充到了铁道兵施工部队和国家粮库,尤其是东北出产的优质黄豆,为铁道兵指战员提高伙食营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东北农场从事军农生产的战士们所付出的艰辛,却很少被外人所知,他们种小麦水稻却很少吃到白面大米,一天三顿吃的还是沈阳军区标准军供粮一一高粱米,连同微量的大米面粉仍去当地粮库购买。
东北农场十万兵官和知识青年,在执行屯垦戍边双重任务的40年中,面对荒草没头,积雪没膝,白天大风嚎,夜晚野狼叫,举日望冰雪,滴水即成冰的北大荒这样非常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面前无险阻的革命精神,与天争,与地斗,用宝贵的青春年华和一腔激情热血,改造了亘古荒原,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累计产粮46亿斤,创造效益7点7亿多元。为减轻国家和人民负担,保障部队供给,保卫北疆安全,加强国防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铁道兵为国修建成昆、襄渝、南疆、嫩林和北京地铁等数十条铁路所树立的历史丰碑,也有农场指战员的一份功劳。为加快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嫩江基地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大力援助地方生产建设,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多次受到铁道兵和总后勤部的表彰嘉奖,也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称赞。
541部队是一支丰硕之师,奉献之师,光荣之师!541部队官兵无愧于军农战士,忠诚卫士,英雄将士!541部队虽已退出军队序列,但永远褪不去铁兵记忆,人民记忆,国家记忆!终被载入共和国史册,铭记在人们心中!
01:40
当年开发北大荒,开荒种地扛麻袋的铁道兵战友们,自己种土豆,磨粉,做粉条。这是当年风华正茂的战友们晒粉条,看看有你吧
东方红,康拜因在当年是先进机器,现在落后了。这是铁道兵开荒种地的战友们在地里吃饭
这是七十年代铁道兵东北农场登在解放军画报上的照片。发给老战友回忆你年轻时开垦北大荒,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成了北大仓。光荣呀,铁道兵那帮光荣的垦荒人。
铁通兵东北嫩江部队开发北大荒,一开始设有机器就人拉梨开荒,铁道兵战友们好
当年在十三连抢救伤员,我是现场电工。保障各种设备的正常,下半夜实在是瞌睡的不行,化验员孙桂平让我在她的房里打个盹,有情况喊我,赶我醒来了,一例抢救生命的手朮做完了。主刀的是五十三野战医院聂主治大夫,咱们卫生队的大夫,护士都给聂大夫打下手,手朮中很协调,这个手朮做到天亮,干部战士现场排队献血,把伤员救活了,手朮很成功,救活了伤员,大夫和护士们就忘记了疲劳。我是一个新兵亲临抢救生命的现场,体验到咱们卫生队的战斗作风,能称得上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向胡队长和咱们卫生队的大夫,护士致崇高敬礼。他们是革命军人一一当年铁道兵,开荒种地的这帮兵的白衣天使呀。几十年过去了,时常想起抢救生命的场景,聂大夫熟练地取下三根肋骨,用手棒出血水,不用言语护士们会意地递给各种医疗器械,主刀大夫也很劳累呀,额头上流着汗珠,护士给主刀大夫喂牛奶,手朮时间太长,护士给主刀大夫接尿,怕老大夫坚持不了,护士扶着主刀大夫做完手朮。向聂主治大夫致崇高敬礼,向当年为救活伤员排队献血的战友们致崇高敬礼,几十年过去了忘记了被抢救伤员的姓名,盼望他生活幸福,老战友知道的给写上。以上是张建军回忆抢救伤员。天已经黑了,我和罗司机在驾驶室里,三营敎导员和胡队长走过来交待了仼务,立即去53野战医院把聂主治大夫接来进行手朮。因为伤员伤势太危重,很多人觉得救不活了,罗司机发牢骚不愿意去,被敎导员骂了一顿才去的。接来了聂大夫伤员救活了,创造了个奇迹。
张建军是铁道兵九师四十三团三营十五连1975年至1981年的电工,每个营当年编制二名专业电工。
战友刘式泉七八年兵,现住北京。
张建军和助手王波,王波有个专利,现住沈阳
楊国海是我们三营十二连的老兵,一九七一年入伍任班长,他拉二胡拉得好,每当营部有活动或是文艺演出,楊国海总是为战友们献上两曲二胡独奏。深受领导和战友们的喜爱。我记得是一九七六年四月大兴安岭森林着了火,我们部队组织了很多兵力去扑火,是坐直升飞机去的,大火是很难扑灭的,战友们挖防火壕,打出防火隔离带。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浓烟滚滚,几十米到不了跟前,有几名战友被熏倒烧伤了,他们挣扎着自救,有的哭,有的叫这是知道痛的,是轻伤员。就是杨国海烧伤最严重,他不哭也不叫,我估计他不知道痛了。杨国海在扑灭大兴安岭的火灾中英勇地牺牲了。黑龙江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嫩江县人民政府,铁道兵东北农埸部队在嫩江县电影院隆重召开追悼大会。追认杨国海烈士为扑火英雄,中国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多好的战友啊,二十多岁风华正茂,就这样没了,在大兴安岭,在北大荒年轻的铁道兵战友们为了祖国的建设洒下了多少汗水,流了多少鲜血?有的受伤,有的致残,有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十五连小木匠薛宝珍,现住广洲。
十五连炊事班长张旺,住察北管理区
十五连技朮能手李金山,现住新民
蒙古族战士王英,我写了他的事迹立三等功。
电焊工王宗顺,现住青岛市黄岛区
十五连连长李成银,住成都
李刚社七八年兵,现在长沙搞开发。
责任编辑:梦醒